张震山-珠海市建筑设计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山高愈前行,路远志更坚。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珠海市建筑设计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震山坚守“人民至上、匠心报国”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民生工程的推进中。信念如炬、担当如磐,张震山始终恪尽职守,爱岗敬业,主动作为,以自己的言行和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2022年12月,他被人社部、住建部授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一)挺进震中书写广东大爱
2008年10月至2010年,张震山主动加入珠海市对口支援汶川县绵虒镇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技术服务队,担任镇域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工程勘察专业技术负责人,是重建工作的开路先锋。在余震不断、滑坡与滚石频仍的严峻考验下,他毅然率领团队,徒步穿越高差达1200米、纵深2000米的陡峭山地,精心勘测后山边坡的稳定性,为灾后重建规划的精准落地奠定了坚实的选址基础。共计完成27个重建项目以及2个水源地的地质勘测,利用载荷试验复核并提高场地地基承载力,为后续建筑设计提供了合理的地质参数。重建工程惠及群众0.8万人。
(二)峡谷筑城托起万家灯火
从西部震区归来的他,又踏上西南边疆的脱贫攻坚战场。2016-2021年珠海对口怒江州东西部扶贫协作期间,张震山主动参与珠海市援建项目管理及泸水市易地搬迁项目、戍边项目及农村危房改造、美丽县城建设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是怒江州脱贫攻坚破解“千年之困”的首要任务,面对怒江大峡谷山地占98%、施工窗口期短,甚至没有设计任务书等极端情况,张震山带领团队接下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承担起珠海援建项目总设计师的责任。
为了找到设计方向,张震山带领团队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需求,充分吸收各相关方意见和建议,协调统筹职能管理要求和各方切身利益诉求,发现老百姓搬迁最大的内动力就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设计方向逐渐明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张震山团队提出的“新合院”建筑组合模式,突破传统易地搬迁项目的短板,既避免了一户一栋设计占地较多,又避免了以往楼房设计简单化、兵营化的缺点。精心打造的居住单元,通过各种组合方式巧妙营造出来的围合式院落,将几户居民通过共享的院落空间结合在一起,提供了居民沟通交往的良好空间。而大大小小不同的院子,又通过精心规划,合理布局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弯弯曲曲、别有洞天、步移景异、亲切小巧的村落式街巷空间。“新合院”这种建筑,既符合新型城镇化的住房要求,又可以将一个村或组的搬迁户安置在一个组团或者相邻组团中,利用合院空间的公共空间共享,使得搬迁户在入住后还能基本维持原有的邻里关系,留住乡亲、留住乡情。2024年维拉坝珠海社区共搬迁入住726户2363人,他们分别来自大兴地镇和称杆乡的7个行政村,涵盖52个自然村。
珠海团队“用心用情,配套齐全”的建设理念被云南省树立为“易地扶贫搬迁维拉坝模式”,成为云南省东西部扶贫协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的标杆。泸水市维拉坝珠海社区,作为全国“十三五”时期美丽搬迁安置区的典范,不仅是我国脱贫经验怒江实践的重要展示窗口,也是交流我国脱贫智慧怒江样本和讲述我国脱贫减贫故事怒江篇章的主要平台。
(三)科学规划振兴鱼米之乡
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2024年,张震山率领团队,深入广东省鱼米之乡茂名市电白区岭门镇调研,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乡村振兴工作。他们走访镇域主干街道、农贸市场、综合文化中心等地,全面细致地探知了岭门镇在交通脉络、商业布局、文化底蕴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规划蓝图。同时,他们还深入各村,对排水管网、污水处理、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勘察。在此基础上,他们结合岭门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乡村振兴的规划意见,为岭门镇的长远发展顺利嵌入“百千万工程”的宏伟布局,打下基石。与此同时,张震山亦主动携手驻镇帮扶工作队,深入研讨产业引领、消费援助等议题,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秉持“民生至上”的工作理念。2024年,岭门镇海坡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急先锋到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把答卷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张震山始终以坚实的脚步践行责任,以住建人专业的技术彰显担当,谱写着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他带领团队以住建人的匠心执笔,用设计将责任与温度描绘在祖国大地上,也驻留在群众心中。